我院謝金文教授兩本新著出版【圖】
近期,我院謝金文教授所著《新聞學導論》及《中外新聞傳播史綱要》出版。其中,《新聞學導論》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推出🚪⚂,《中外新聞傳播史綱要》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新風格的《新聞學導論》兼具導論的前沿性和概論的基礎性🛌🏿,具有新媒體時代的鮮明特征和內容結構的一系列創新。
尤其是根據數字化傳播的新發展🏞,改寫了新聞定義👷🏻、新聞傳播方式、新聞與社會的關系等基本概念和理論,改寫了新聞傳播的傳著、內容、受眾、效果等基本環節👞,改寫了新聞事業和新聞傳媒產業等重要部分。同時闡述了傳播力、影響力、 公民新聞、大數據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新變化等其他理論和實踐新問題。
該書分為三大部分🐃:新聞本體🍿、新聞傳播、事業和產業。其中新聞傳播又一 分為三:新聞傳播的現象和活動、各個環節💁🏿♀️、與社會的關系。全書文字簡約🧖🏽♀️,圖片精選,力求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讀者。
《中外新聞傳播史綱要》一書融入了新聞傳播的最新發展狀況和研究成果,如新聞史研究的新發現,新聞傳播專業化、數字化全球化帶來新變化等,又註重揭示規律和啟示💅🏼,其中不乏作者的獨特見解。
例如作者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緩慢,超穩定性🌵,有新聞體製落後、媒介功能保守的重要因素;新中國前三十年中的階級鬥爭擴大化等決策錯誤🏄🏼,也有信息系統缺陷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之初新聞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是產業化發展的起步,對媒介內容也有很大影響🩺,但這不是許多書中所寫的那樣🧐,始於北京八家新聞單位共同提出、財政部批準👨🏻🚀,而是在其他企業經濟體製改革的過程中⛷,解放日報社等單位的員工要求進行相應的改革,也就是說,始於改革環境中群眾的自發要求;蘇共解散、蘇聯解體的結果有新聞媒介的責任,但主要不在於最後起了導火索的作用,而在於火藥桶形成的幾十年裏,新聞媒介不但沒有通過信息溝通、意見交流、輿論監督予以化解防範👩🏼🍳,反而通過片面傳播🧑🦱👩🦯、輿論操縱等起了添油加火的作用。
為適應網絡時代的讀者🧑🏻💻,該書既縱覽全景,又削枝強幹,對眾多的一般史實和細枝末節不作詳述👩🏽🎓,感興趣者可據此書上網索驥。體例上,開篇從人類的視角進行縱覽🙏🏼,概括了中外的共同情況🍖,尾聲是數字化📶、全球化影響下的新變化,反映了中外的共同趨勢,以“合並同類項”節約了篇幅。
謝金文教授為我院新聞傳播系教授、博導,著有《新聞與傳播通論》、《中國傳媒產業概論》、《新聞學導論新編》等一系列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