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Huang Ling Mei Visited SMD
2014年12月15日下午♝,臺灣世新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口語傳播學系的黃鈴媚教授應邀來到媒體與設計意昂3,在意昂3B407🕴🏻,為新聞與傳播系的師生們帶來一場精彩生動的專題講座🦈,題為“當東方遇到西方:人際勸服的學與術”🧹。講座由張國良教授主持。
在講座的一開始☕️,黃鈴媚教授說,做研究固然是要“有用”🫃🏼,但同時😒,如果也“有趣”,那就再好不過了👩🏻🦽➡️,她認為,口語傳播研究正是將實用性和趣味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口語傳播是指傳播者通過口腔發聲並運用特定的語調和語法結構及各種輔助手段向受傳者進行人際勸服,分別是:“誰”在勸服👧🏻〽️?跟“誰”傳播?以及“如何”傳播?
首先🐚,“誰”在勸服🧑🎨👳🏻?即勸服的主體是誰🏩。我們可以認為,勸服主體的影響力越大,其勸服的效果越強🧑🍼📲。那麽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勸服者影響力的來源有哪些?黃鈴媚教授提出專業性影響力和參照性影響力💅,專業性影響力就是指傳播者基於自身專業知識而形成的影響力👐🏿,簡言之🤾🏽♂️,就是專家。但黃教授同時指出,在很多時候,專業素質過硬的人未必能產生好的勸服效果🏋️♀️,這就關系到參照性影響力🏂🕴。通俗來說👡,參照性影響力就是指勸服者自身的特質,比如人格魅力,他們能夠與互動對象作聯結,使之產生共鳴。
其次💁🏽,跟“誰”溝通🅱️?即勸服的客體是誰👩✈️。黃鈴媚教授啟發大家,嘗試思考勸服對象與議題的關聯性,她將這種關聯分為三類🥝:自我涉入、結果涉入和價值涉入。想辦法建立勸服對象與議題的關聯😕➖,了解勸服對象處理資訊的原則,會更有利於達到較好的勸服效果🧏🏻。
最後💵,黃鈴媚教授用幾個生動的例子來展示“如何”溝通,勸服的目的是讓對象不僅聽懂,還要聽進去🙍🏼♂️。所以黃教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指出“忠言不逆耳”𓀈,遵循順說模式,或者可稱之為一種口頭柔道🧥,要一方面化敵為友,另一方面據理力爭,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演講讓臺下的同學們意猶未盡,黃鈴媚教授用亦莊亦諧的風格,讓聆聽演講的同學親身體驗了一把精彩的口語傳播👃🏿。
(撰稿 張巧雨)
(攝影 欣 美)